今天是2024年11月8日 星期五,欢迎光临本站 

安徽省科技项目申报通知

关于《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凯发国际天生赢家

文字: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3/10/30     浏览次数:    
为落实《“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我们组织编制了《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有意见或建议,请于2023年11月25日前反馈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为落实《“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我们组织编制了《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有意见或建议,请于2023年11月25日前反馈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免费指导电话:15855199550/19855109130(可加v)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为进一步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建 设,发挥绿色工厂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基础性和导向 性作用,加快形成规范化、长效化培育机制,打造绿色制造 领军力量,根据《 “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绿色工厂梯度培育是指从以下两个维度建 立培育机制:纵向形成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绿色工厂培 育机制;横向形成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带动园区内、供应链上企业创建绿色工厂的培育机制。

绿色工厂作为绿色制造核心实施单元,是指实现了用地 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厂。

绿色工业园区作为绿色工厂和绿色基础设施集聚的平 台,是指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于园区规划、空间布局、 产业链设计、能源利用、资源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 运行管理等过程,全方位实现绿色低碳和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园区。

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作为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工厂实施 绿色制造的关键,是指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于企业产品 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使用和报废 处理的全过程,实现供应链全链条绿色化水平协同提升的链主企业。

第三条[工作原则]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遵循企业主 体、政府引导、标准引领和全面覆盖的原则,以绿色工厂培 育为基础,以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培育为支 撑,优化政策环境,引导第三方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激发 企业绿色制造的内生动力,发挥绿色制造标杆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行业、 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第四条[工作分工]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绿色工厂梯度培 育工作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组织制定评价标 准,遴选发布国家层面的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 应链管理企业名单(以下简称绿色制造名单),推动出台相 关配套政策。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 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工信部 门)根据本办法制定本地区的绿色工厂梯度培育管理相关办法或实施细则,负责本地区的培育、管理和推荐工作。

第五条[平台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建设工业节能与 绿色发展管理平台,以下简称管理平台),作为开展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的统一平台。

第二章培育要求

第六条[地方培育]省级工信部门应将本地区具备培育条 件且有提升潜力的企业、工业园区列为培育对象,制定培育 计划,引导和支持培育对象对照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 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相关标准要求,实施绿色化改造升级,持续完善绿色发展各项工作。

第七条[绿色工厂培育要求]绿色工厂培育对象应至少符合以下条件:

1.是依法设立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者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且从事实际生产的制造型企业;

2.符合绿色工厂相关标准、政策要求。

第八条[绿色工业园区培育要求]绿色工业园区培育对象应至少符合以下条件:

1.是具有法定边界和范围、具备统一管理机构的工业园 区,且以产品制造和能源供给为主要功能,工业增加值占比超过 50%;

2.发布园区绿色工厂培育计划,组织园区内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

3.符合绿色工业园区相关标准、政策要求。

第九条[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培育要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培育对象应至少符合以下条件:

1.是依法设立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者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属于行业影响力大、经营实力雄厚、产业链完整、绿色供应链管理基础好、在产业链发挥主导作用的链主企

业,积极创建绿色工厂;

2.制定供应商绿色工厂培育计划,推动供应商开展绿色工厂创建;

3.符合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相关标准、政策要求。

第三章创建程序

第十条[提交申报材料]企业、园区按照自愿原则选择具 备评价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对照相关标准进行评价。第三方机 构要按照《绿色制造第三方评价工作要求》(附件 1)开展 工作,对所出具评价报告内容和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 责。经第三方评价达到标准要求的企业、园区,通过管理平台提交申报材料。

第十一条[省层面绿色工厂创建]省级工信部门依据管理 平台收到的申报材料,按照本地区绿色工厂梯度培育管理相 关办法或实施细则组织本地区省市层面绿色工厂创建,发布 省层面绿色工厂名单。省层面绿色工厂原则上应先纳入市层面绿色工厂名单。

第十二条[国家层面绿色工厂创建]省级工信部门按照“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在充分征求当地生态环境、 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意见后,于每年 6 月 30  日前将本地区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省层面绿色工厂通过管理平台推荐至工业和信息化部。各省绿色工厂的推荐数量将按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和梯度培育体系建设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专家对各省推荐的工厂进行评 审,择优确定年度公示名单,经公示无异议的纳入国家层面绿色工厂名单并予以公告。

第十三条[绿色工业园区、供应链管理企业创建]国家层 面绿色工业园区、供应链管理企业创建流程和时间要求与国 家层面绿色工厂相同。省级工信部门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自 行组织省层面绿色工业园区、供应链管理企业创建, 自行确 定推荐单位是否需纳入省层面绿色工业园区、供应链管理企业名单。

第十四条[创建标准]工业和信息化部定期发布用于国家 层面绿色工厂创建的标准清单(详见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网 站)。 已纳入清单的行业按照相应标准进行评价,不在清单 范围的行业依据《绿色工厂评价通则》(gb/t 36132)。重 点用能行业优先支持能效水平达到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工 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等标杆水平的工厂,其他行 业优先支持达到相应国家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或 1 级水平的工厂。

国家层面绿色工业园区创建依据《绿色工业园区评价要 求》(附件 2,后续根据实际随时修订)。推荐的园区应为 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优先支持绿色工厂数量多、 占比高的工业园区。

工业和信息化部定期发布用于国家层面绿色供应链管 理企业创建的行业指标体系(详见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网站)。 已发布行业指标体系的按照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未发布的行 业依据《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要求》(附件 3,后续根 据实际随时修订)。推荐的企业原则上应为国家层面绿色工 厂,优先支持汽车、机械、 电子、纺织、通信制造等行业以 及供应商中绿色工厂数量众多的龙头企业和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企业。

省级工信部门可参考上述标准,结合本地区实际适当调整要求,确定创建省市层面所使用的标准。

第十五条[否决条件]近三年有下列情况的企业或园区,

不得列为绿色制造名单单位:

( 一)未正常经营生产的(工商注销、连续停产 12 个 月以上、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单且未被移出等);

( 二)发生安全(含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质量、环   境污染等事故以及偷漏税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以“信用中国”“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及相关部门反馈意见为准);

(三)被动态调整出名单单位的;

(四)在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相关督查工作中被发现存在严重问题的;

(五)被列入工业节能监察整改名单且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

(六)失信被执行人。

第四章动态管理

第十六条[动态填报]对绿色制造名单单位实施动态跟踪 机制。国家、省、市层面绿色制造名单单位应在每年 4 月 30 日前通过管理平台填报动态管理表(附件 4),上报年度绿色制造关键指标情况。

第十七条[地方监督]省级工信部门应加强对绿色制造名 单单位的指导、监督、检查和管理,开展对创建成效的持续 跟踪和研究分析,发现存在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和质量事 故、 ⅱ级(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实时上报,并不定期进行现场抽查复核。

第十八条[取消情形]存在以下情形的绿色制造名单单位,在发布年度名单时予以移出并进行公告:

(一)第十五条中所提到情况;

( 二)不按时填报动态管理表;

(三)所提交材料或数据存在造假等问题。

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和质量事故、ⅱ级(重大)及 以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即时从各层面名单移出并进行公告。

第十九条[变更处理]绿色制造名单单位如发生名称变更 时,应在办理完相关手续后及时上报所在地方工信部门。所在地方工信部门对变更申请进行审核并提出变更意见。对涉及到上一层面绿色制造名单的,于每年推荐名单时,将变更 意见统一上报,在发布年度名单时予以公告和变更。如因投 资、并购或其他原因造成实际生产经营范围、生产地址或组 织边界与列入时发生重大变更,应在填报动态管理表时予以 说明,由所在地方工信部门核实后上报,不再符合相关标准的移出名单。

第二十条[第三方机构管理]地方工信部门要加强对在本 地区开展业务第三方机构的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经查实在评价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或故意隐瞒评价对象问 题的第三方机构在管理平台中列入黑名单并进行通报,三年内不予采信其所出具的评价结果。

工业和信息化部适时公布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价工作的有关情况,引导第三方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和工作质量。同一法人的第三方机构每年度开展的国家层面绿色制 造评价项目(包括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总计不得超过 15项。

第二十一条[社会监督]任何组织或个人可针对绿色制造 名单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相关信息真实性、准确性等方面存在 的问题,向名单单位和第三方机构所在地工信主管部门实名举报,并提供佐证材料和凯发国际天生赢家的联系方式。

对受理的举报内容,地方工信部门应及时进行核实,被 举报名单单位或第三方机构未按要求回复或经核实确认存在所举报事项的,视情节轻重要求进行整改,整改不到位的

按第十八条要求从绿色制造名单移出或按第二十条将第三方机构列入黑名单。

第五章配套机制

第二十二条[工信部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制定绿色 制造相关政策,对国家层面绿色工厂开展星级评价,开发推 广企业“绿码”,统筹推动分行业绿色工厂评价标准的制定, 加大对名单单位支持力度,联合有关部门在规划布局、技术 改造、专项资金申请、政府采购、试点示范、金融服务、 品 牌宣传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或持续支持,发挥国家产融合作 平台作用,引导金融资源为工业绿色发展提供精准支撑,实施绿色制造宣传推广行动,开展绿色制造培训。

第二十三条[地方工信部门工作]地方工信部门负责制定 出台本地区对绿色制造的扶持和指导政策,把绿色工厂梯度 培育作为推动区域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对本 地区绿色工厂梯度培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针对性政策, 联合有关部门积极运用财政、产业、土地、规划、金融、税收、用能等政策,支持名单单位持续提升。

第二十四条[第三方机构工作]参与绿色工厂梯度培育的第三方机构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和专业人员培养,主动向培 育对象宣贯绿色制造相关理念和要求,推广先进成熟经验, 深入挖掘绿色发展工作亮点和潜在改进空间,提出合理化提升建议,跟踪培育对象绿色发展过程的需求,提供绿色制造系统凯发国际天生赢家的解决方案和持续性技术服务。

第二十五条[名单单位工作]绿色制造名单单位应积极通 过公开渠道展示宣传绿色制造先进技术和典型做法,按照生 态环境部门相关规定要求披露环境信息,发挥先进示范引领 带动作用。鼓励绿色工厂编制绿色低碳发展报告,绿色工业 园区制定绿色工厂支持政策,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加大绿色工厂产品采购力度。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1.绿色制造第三方评价工作要求

2.绿色工业园区评价要求

3.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要

4.绿色制造名单单位动态管理表


附件 1绿色制造第三方评价工作要求

为加强对绿色制造第三方评价工作的指导,引导和规范第三方机构行为,制定本工作要求。

一、第三方机构的基本条件

开展绿色制造相关评价工作的第三方机构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具有开展相关评价的经验和能力;

( 二)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及开展评价工作的办公条件,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保持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三)从事绿色评价的中级职称以上专职人员不少于 1  0人,其中能源、环境、生态、低碳、生命周期评价等相关 专业高级职称人员不少于 5人。评价人员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评价程序,熟悉绿色制造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

(四)近三年不存在任何违法违规行为(以“信用中国”和 “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为准);

(五)具备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 管理企业等领域评价的能力,近五年主导或参与绿色制造相 关评审、论证、评价或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或牵头国家及行业绿色制造相关标准制定等。

二、第三方评价参考程序

参与绿色制造评价活动的第三方机构应建立规范的评价工作流程,包括:

(一)评价工作受理

第三方机构受理评价工作后,应对受评价方申报要求的 符合性和评价活动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收集受评价方相关基 础信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用中国,地方 环保、安监网站等渠道对企业进行调查,复核受评价方申报基本要求的符合性。确定可行性时应考虑诸如下列因素的可获得性:

1.受评价方的充分合作;

2.充分的时间和资源;

3. 熟悉受评价方所属领域的评价人员。当评价活动不可行时,第三方机构应当在与受评价方协商后,推迟评价时间或取消评价。

(二)签订评价合同

当确定评价活动可行时,第三方机构应与受评价方签订评价合同,在评价合同中应明确评价工作流程、费用、企业配合事项、保密要求等。

评价费用需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合理定价,突出评价工作 的公益性,不得依靠绿色制造评价工作牟取暴利,不在合同 中出现对评价结果做出承诺的相关条款,不将评价费用与申报结果挂钩。

(三)组成评价组

评价组应由组长及数名组员构成,人数不低于三人。评 价组整体应具备覆盖绿色制造评价需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 包括并不限于环保、低碳、节能、安全、质量、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等。

评价组组长应具备管理体系审核、能源审计、节能量审 核、清洁生产审核或绿色制造评价等相关审核或评价组长经 验,主要负责领导评价组实施评价工作,包括制定计划、召开会议、实施评价及编制报告等。

评价组成员一般应为第三方机构全职人员,当第三方机 构缺少行业工作经验的人员时,可以邀请外部机构成员以外聘行业专家的身份参与评价。

第三方机构应优先安排具备绿色制造评价经验或参加过相关培训的人员开展评价工作。

(四)评价工作时间要求

绿色制造评价的基准人日数为 20人日(至少含现场评价 12 人日)。

实际人日数可根据受评价方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调整 时应考虑下列因素,且不宜少于 15人日(至少含现场 8人日):

1.受评价方工艺复杂程度;

2.受评价方规模大小;

3.受评价方的厂区数量、分场所位置;

4.相关数据量的大小、策划的抽样数量、数据的易统计性。

(五)文件评审

第三方机构接受评价工作后,应根据受评价方基本情 况,制定需要收集的文件和证明材料清单。对受评价方所提 交文件的齐套性进行检查,文件不齐套时,通知受评价方重 新提交或补充。通过对受评价方提交的齐套资料进行内容评审,第三方机构应识别出后续现场评价的重点。

(六)现场评价

文件评审结束后,评价组应进行现场评价的过程策划,拟制现场评价计划及受评价方应在现场评价中准备的材料

清单,与受评价方充分沟通,确认受评价方已充分理解评价 计划并能够提供所有的相关材料后,与受评价方商定现场评价时间。

现场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走访生产现场、访问相关人员、查阅文件和记录、访谈相关主管部门(必要时),汇总数据等方式对受评价方实际的绿色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受评价

方的改进建议。现场评价可按照召开首次会议介绍评价计划、收集和验 证信息、召开末次会议介绍评价发现和结论的步骤实施。评

价组在现场获取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能够满足评价的要求。对于生产多种产品的受评价方,现场访问应覆盖主要产

品的生产场所以及重点能耗工序和设备,主要污染治理设备,主要安全和消防设施,危险化学品放置场所等。其他非 重要场所(如办公场所或非主要产品生产场所)的数据收集可采用查阅文件和证据资料的方式获取。

现场评价实施后,评价组应针对在文件评审和现场评价过程中发现的疑问以及未获得的数据或证据等开具澄清要求给受评价方,并要求受评价方在规定的时间内澄清或补充

提供相关资料与证据。

(七)编制评价报告

完成现场评价工作后,评价组长应牵头按时完成评价报告的编制工作。

(八)技术评审

第三方机构应对评价活动进行内部质量管控,由具备能力的非评价组成员对评价报告进行技术评审。技术评审可采取文件审核的形式,对评价组的所有工作

文件(包括计划、报告、检查表等) 以及受评价方提供的证据资料进行评审,必要时可访问评价组成员和受评价企业。技术评审发现评价证据不能支撑评价结果的情况应开

出澄清项给评价组整改。如果有影响评价结果的问题,而评价组不能解决时,技术评审人员应根据问题的性质调整评价结果,严重时改变评价结论。

三、绿色制造评价报告的要求

参与绿色制造的第三方机构应规范评价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评价报告内容要求

申报国家层面绿色制造名单的,评价报告应参考附件

1.1- 1.3 的模板进行编制。使用行业标准进行评价的,第三方 机构需根据行业标准的内容,对模板中的第三方评价表进行设计。

申报省市层面绿色制造名单的,评价报告模板以地方要求为准。

评价报告应充分体现第三方机构在现场开展评价的实施过程,全面、真实、准确、系统反映受评价方实际情况和 工作亮点。报告内容应详实细致、语言简要精炼,针对每一 项评价条款的要求,详细阐述评价的过程和判定受评价方符 合情况的充分依据,对评价中的关键内容要附上证据文件, 对定量指标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和数据出处,做到证据链条完善、结论判定准确。

报告中不同类型评价活动相关证据举例:

1.绿色工厂证据类型:环保局公开的企业环境数据,第  三方机构出具的碳排放核查报告、环境监测报告,工业产销 总值及主要产品产量表,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表, 计量设备、用能设备、污染处理设施台账,体系认证证书、 社会责任报告,能评、环评批复,建筑竣工验收报告,消防验收报告等;

2.绿色工业园区证据类型:合法合规自我承诺声明,节 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报告,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名单,统计、环保、住建、国土等相关部门统计报表等;

3.绿色供应链证据类型:体系认证证书,供应商名录,

供应商管理制度文件,供应商审核报告,环境监测报告等;

第三方机构应根据评价结果,为申报主体提出下一步改进的有效建议。

(二)评价报告责任要求

评价报告中涉及的所有内容,第三方机构应对真实性承 担相应的责任。在工信部门组织的评估确认过程中,对评价 报告内容发现疑问的,由第三方机构负责向相关部门进行解释澄清。

如因第三方机构评价报告不符合要求或存在质量问题,影响受评价方申报的,责任由第三方机构承担。

四、评价活动的管理要求

绿色制造评价活动应接受工业和信息化部、地方工信部 门的管理以及受评价方、公众和社会的监督,确保评价活动的高质和高效,包括:

(一)评价证据保存

对绿色制造评价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证据必要时应在 获得受评价方同意后,采用复印、记录、摄影、录像等方式 保存相关记录,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并在第三方机构保存三年以上的时间。保存的文件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1.首次、末次会议签到表;

2.评价报告中涉及的证明材料(可只保留关键页);

3.评价组现场评价照片。

( 二)保密承诺

为保证受评价方的保密信息不泄露, 同时满足评价需 要,第三方机构应与受评价方签署保密协议。保密协议一旦 签订,必须严格遵守协议,否则受评价方可通过法律途径追究第三方机构责任。

(三)公正性管理

第三方机构不能与所从事的评价活动存在利益冲突。第 三方机构应评估组织结构、活动、财务,人员,营销等方面的公正性风险并提出控制措施。

(四)评价人员管理

第三方机构应建立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多样形式不断提 高评价技术水平,培养出一批既能深刻理解绿色制造相关标 准要求,又熟悉行业绿色发展情况的专业评价人员,做好已 评价单位创建成效经验的总结梳理,通过评价向更多主体传播先进经验。

(五)信息上报

参与绿色制造评价工作的第三方机构应在每年 4 月 30日前通过管理平台填报 “第三方机构年度工作情况”。


网站地图